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动态 > 行业动态

近视率50%以上,市场规模超千亿,眼视光市场“热”起来了!

   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,未来儿童眼视光行业的市场竞争将白热化。此时,政策刚落地不久、全国性连锁尚未出现、平台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、大品牌尚未形成垄断格局、下沉市场还存在缺口,或许正是布局的最佳时机。

    2025年,我国20岁以下近视患者人数将达到1.87亿人,眼视光行业市场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409亿元。

    再加上屈光矫正、近视防控以及视光产品及服务不受医保控费影响,具有消费医疗属性,眼镜店、视光中心、视保机构、连锁集团、眼科器械供应商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各路玩家已纷纷加入眼视光战场。

    作为眼健康视光类服务的初级载体,社区视光门诊、眼视光诊所肩负着视力检查、健康监测、基础诊断、流动转诊、预防矫正康复的前沿哨点重任,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。

    视光需求暴涨,市场规模达千亿以上 

    近年来,遗传因素、学习压力、电子产品普及户外运动减少以及用眼习惯不好等,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,已成为影响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,主要呈现基数大、高发化、重度化、低龄化的特征。
    20岁以下近视患者人数持续增长,从2015年的1.48亿经过10年后到2024年达到了1.85亿,预测2025年将达到1.87亿人,近十年总体近视率比例平均都是50%以上。
    中度近视占比37%,高度近视达到9.7%,其中,高中生占比一直维持80%以上;初中生70%以上;6岁儿童近视患病率为14.3%,有些地区高达19.1%。
    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,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。这背后的一个巨大隐患是,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,今后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的概率,甚至有失明的风险。
    在如此严峻形势下,政府不断发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政策。2018年《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》将青少年近视防控被纳入政府绩效考核,推动每个县(市、区)配备合格视光专业人员。2022年,《“十四五”全国眼健康规划(2021-2025年)》提出到2025年,力争实现0-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%以上。2024年《近视防治指南》推动近视预防关口前移,规范0—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服务,在24月龄、36月龄和4—6岁时开展屈光筛查,检查儿童的远视储备量。
    医疗技术的进步提高了近视防控的效果,进一步推动了视光服务市场的增长。目前市面上儿童及青少年近视矫正措施主要包括离焦镜片、角膜接触镜、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和数字疗法等。OK镜作为主流近视防控产品,市场空间巨大,预计2025年渗透率可达10.66%,市场规模达140.26亿元。和OK 镜相比,0.01%阿托品滴眼液使用方便、价格实惠,未来有望获得更高的市场渗透率。
    视光需求暴涨,目标客户远不只是儿童青少年,再加上职场人的视疲劳、老年人的老花眼等,眼视光行业已是千亿级赛道。《2024-2030年中国眼视光市场调查与投资战略报告》显示,中国眼视光行业市场规模在2024年将达到1212.8亿元,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1409亿元,复合增长率约8.5%。

    多方势力涌入,眼视光机构掀起扩张潮

    进入2019年后,眼健康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,市场规模快速扩张,眼科专科医院数量从2019年的945家增长到2023年的1674家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.8%。其中,公立医院数量为65家,民营眼科医院数量为1609家,约为公立的25倍。
    作为眼健康视光类服务的初级载体,眼视光诊所、视光门诊等社区化视光终端正以更广泛的分布和更贴近患者的定位,正逐渐崭露头角。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2月末,已注册的眼科门诊部562家、眼科诊所2548家。有业内人士预测,2025年新注册眼视光门诊至少有900家,眼视光行业的新进入者将持续增加。这些社区化视光终端预计承担70%的初筛与复查功能,而公立眼科、眼科医院聚焦复杂病例,分级诊疗体系正逐步形成。
    “OK镜一哥”、角膜塑形镜生产企业欧普康视于2022年完成15亿定增,计划拓展1348家眼视光终端,提供验配、视力矫正等全链条服务,也曾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,视光服务终端要提升服务的全面性、专业性、便利性,为社区居民提供大部分眼健康和视光服务,相对省时、省力、省钱,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眼健康医生。
 
    欧普康视的社区终端扩张截流了眼科医院的业务,引起竞争对手的警惕。不少眼科连锁尝试以眼视光诊所、视光中心的形式进军下沉基层市场,挖掘眼科需求增量。
    爱尔眼科计划建设1000家视光诊所,截至2023年底已经在国内建立256家医院,183家门诊;普瑞眼科在全国21个城市成功投资经营27家眼科专科医院、3家眼科门诊部;华厦眼科在全国18个省的47个城市拥有57家眼科专科医院和60家视光中心;朝聚眼科已在5个省及自治区经营有17家眼科医院和23个视光中心等;何氏眼科采用“1+N”(眼科医院+视光诊所)模式,于2025年初启动视光全国加盟连锁项目,打造眼视光“千城万店”。
    涌入眼视光市场的还有传统眼镜零售企业、眼科医生、社区服务中心等。
    以数字疗法为诊疗核心手段的新兴企业也加入战局。视景医疗推出了针对儿童青少年斜弱视治疗的“多宝视”及近视防控的“贝贝乐”等创新解决方案,涵盖视觉训练网络医疗平台、VR可穿戴智能设备、眼球追踪技术、AI视力筛查系统、AI智能方案制定系统等多项自研技术。鹰瞳科技联合48家海淀区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建设“人工智能眼底诊疗协作平台”,截至4月底已经在海淀医院及社区筛查人数达20125人次,其中社区完成筛查8678人次;40%人转诊接受治疗,34个重大阳性。

    新兴的眼视光服务横跨眼科学、视光学、视觉科学三大学科,以屈光不正的预防、诊断和矫正为核心,兼顾常见眼科疾病筛查、诊疗,拓展视觉训练、数字疗法等服务,之所以被市场追捧,原因是多重的:

★ 从行业特性来看,在人才获取、对其他科室的依赖度、投入成本、可复制性等方面优于其他严肃医疗的专科,规模化发展相对容易。
★ 在服务层面,能提供长期、精细化随访服务,弥补公立医院精力不足的短板,且专业度远超眼镜店,可满足儿童视光诊疗长期跟踪需求,提升服务质量与效果。
★ 更重要的是,眼视光服务经营的项目不受医保控费影响,具有“高客单价、低医保依赖”特征,定位消费型医疗,符合民营机构盈利模型。

    郑州一家从眼镜店转型为视光中心的负责人透露,家长对专业医学视光服务的支付意愿增强,传统眼镜店验光单价约300-400元,而视光中心能通过角膜塑形镜(OK镜)、离焦镜片等高附加值产品,推动客单价增长到原来的2—3倍,还可以通过定期复查与训练课程将用户年均到店次数从1次提升至4-6次

    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加入,未来儿童眼视光行业的市场竞争将白热化。此时,政策刚落地不久、全国性连锁尚未出现、平台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、大品牌尚未形成垄断格局、下沉市场还存在缺口,或许正是布局的最佳时机。

    行业荆棘丛生,难题待解

    不过,看似前景明朗的眼视光领域,布局与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,现阶段正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难题。
    人才短缺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桎梏。参照美国的标准,平均每1万人中有1.23个视光医师、0.57个眼科医师。以此推算,中国大约需要30万名眼视光医师(视光医师+眼科医师),实际上目前中国合格的眼视光医师约4.7万,缺口超20万
    而合格的眼科医生培养需要5-10年,传统强势眼科医院早已建立了临床、研究、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输送平台,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成熟的临床带教体系。
    尽管眼科是高毛利行业,但医护薪资、市场推广、管理成本高居不下,其中专业医生的薪资支出占据了最大比例。以上海为例,硬件设施设备成本在400万元左右,眼科医生一年薪资需在25万元以上,技师一年薪资要在15万元以上。据海通证券分析,除去薪酬、设备、房租、销售等成本,平均净利润只有10%
    客流不稳定同样困扰着诊所的经营。由于进行视光服务的主要是青少年,大多用户是周末才有时间来看诊,这个时间段亦成为了行业进行营销和获客最激烈的时刻,再加上市场教育不够深入,配眼镜去眼镜店,眼部疾病选择医院,而处于两者“夹层地带”的视光中心和眼科诊所目前还不能与健康需求划上等号,通常不是患者的第一选择,面临客流不稳定的尴尬处境。
    目前市场上做得好的视光门诊,有的有专家IP长期坐镇、有的选址靠近学校或教培机构,还有的靠过去积累的生活级视光、视保存量客户活着,都有一个共性——具备低成本获客的能力。
    低成本获客的核心在于品牌效应,其中关键在于打造特色项目,提供专业化、精细化视觉健康解决方案,在市场中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例如,某诊所专注于青少年近视的中医辅助治疗,结合针灸、按摩等传统疗法与现代视光技术,形成特色品牌。
    拓展服务半径也是关键策略之一。眼视光机构应突破传统服务范畴,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拓展,实现对儿童、职场人、老年人的全面覆盖。以某综合性眼视光诊所为例,新增老年眼科服务专区,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的眼健康检查和治疗服务,一年内老年患者就诊量达到5000人次,成为诊所新的增长点。
    数字化或许是解决人才短缺问题、降低人才成本的突破点,通过引入AI 验光仪、远程视力监测设备、VR 视觉训练系统等先进数字化设备,一方面能够辅助医生更精准地分析病情,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,缓解因专业人才不足导致的诊疗水平受限问题;另一方面,借助大数据分析患者行为与需求,可对服务流程与产品供应进行优化,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。
    
眼视光市场正处于政策驱动、技术升级与需求爆发的黄金期,未来增长将围绕“医疗属性”(筛查与治疗)、“技术融合”(AI+光学)、“服务下沉”(社区与县域)三大主线展开,对于众多参与者而言,谁能率先构建起专业、高效、便捷的眼视光服务体系,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,在这片蓝海中脱颖而出。